12月27日上午,市政府新聞辦在十堰傳媒中心新聞發布廳舉辦“十堰事事通”政務服務品牌新聞發布會,市行政審批局相關負責人就“十堰事事通”政務服務品牌相關工作進行集中信息發布,并回答省市媒體提問。
近年來,我市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對高效審批、便捷服務、智慧政務的期待,以“五個一”為抓手,切實解決了一批市場主體急難愁盼問題,提升了企業群眾辦事便利度和滿意度。一是審批“一枚章”。早在2017年8月,市委、市政府組建市行政審批局,集中劃轉市級23個部門126項審批事項,用一枚印章代替過去的23枚印章,實現了“一枚印章管審批”。這些年來,又開展了多輪市級行政許可事項的精簡、下放工作,我市市級行政許可事項由879項減至215項,減幅達75.5%。二是辦事“進一門”。全市市、縣、鄉、村四級政務服務實現“一站式”集中辦理,事項進駐率達到95%以上。企業開辦2個環節(一表申請、一窗發放),半日辦結,全程實現零費用,打造“一鏈通”審批服務平臺。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推進,審批事項由改革前的81項精簡整合為38項,減幅53.1%;全流程申請材料由改革前的407項減少為69項,減幅83%。我市作為工業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推進較快、效果較好的4個市之一,2020-2021年連續2年受到省政府督查激勵。三是受理“找一窗”。推行“前臺綜合受理、后臺分類審批、綜合窗口出件”模式,市級大廳“綜合窗口”覆蓋率達到100%,縣級大廳覆蓋率平均超過80%。鄉村兩級便民服務場所均推行“綜合窗口”模式為辦事群眾提供便民服務,群眾辦事效率大幅提升。四是辦成“跑一次”。十堰市市縣兩級已與10省2直轄市22個市縣實現“跨省通辦”,平均對接高頻通辦事項超過140項?!笆韧ㄞk”312項高頻事項實現通辦,“襄十隨神”市縣兩級實現356項事項區域通辦,126項高頻事項實現“市域通辦”。五是用好“一張網”。政務服務“一張網”實現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五級聯通。全市依申請和公共服務事項可網辦率達99.97%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,搭建“一局(政務服務和大數據管理局)、一中心(大數據中心)、一平臺(“武當云”)、一公司(大數據運營公司)、一專家委員會”的體系架構。建設全省首個自然水冷大數據中心,打造全市政務一朵云“武當云”。建成十堰智慧城市大腦,上線5大應用場景。打造十堰首個城市超級APP“i武當”。十堰“武當云一網統管防汛專題治理平臺”獲評“2022政務云一網統管優秀案例”。
在“五個一”經驗的基礎上,我市以品牌建設凝聚政務服務資源,以矩陣效應放大政務服務質效,打造“十堰事事通”政務服務品牌。一是“企業事事通”。對企業從開辦到注銷全生命周期相關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梳理,對同一階段內需要到政府部門、公用企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辦理的多個單一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整合,實現法人一件事一次辦。比如,為企業提供開辦、生產經營、惠企政策兌現、變更、注銷等集成化辦理服務。二是“個人事事通”。對個人從出生到身后全生命周期相關政務服務事項進行梳理,實現自然人一件事一次辦。比如,為群眾提供新生兒出生、入園入學、大中專學生畢業、就業、就醫、婚育、扶殘助困、軍人退役、二手房交易及水電氣聯動過戶、退休、身后等集成化辦理服務,最大程度便企利民。三是“項目事事通”。深化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,打破部門壁壘,形成部門協同審批機制,圍繞立項用地、工程建設、施工許可、竣工驗收四個階段,深入實施用地清單制、多測合一、水電氣暖網等市政公用服務一站式辦理、聯合驗收線上線下審批協同等改革舉措。四是“事事幫您辦”。每年聚焦重大項目,制定政務服務系統服務重大項目實施方案,建立重大項目包聯清單。組建市、縣、鄉、村四級幫辦代辦服務隊伍,開展“人人都是幫辦員 我為群眾跑手續”活動,公布幫辦代辦事項清單,把便民服務窗口搬到居民家門口,變“人找服務”為“服務找人”。
下一步,十堰市將以“十堰事事通”政務服務品牌為抓手,不斷提升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水平,積極探索創新審批服務便民化措施,加快推進“一件事一次辦”,讓企業和群眾獲得感持續增強,為我市打造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貢獻力量。(記者 吳楠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