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堰簡稱“堰”,別稱“車城”,是湖北省地級市,位于湖北西北部,是鄂、豫、陜、渝毗鄰地區的區域性中心城市,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核心城市,中國商用車之都。十堰地處中國中央山地,秦巴山區漢水谷地,漢江中上游,北抵秦嶺,南依巴山,漢江橫貫全境,武當山聳峙東部。十堰四季分明,氣候宜人。獨特的地理位置,使十堰擁有“川陜咽喉、四省通衢”之稱。全境面積2.3萬平方千米,2021年末戶籍人口339.95萬人。十堰有著悠久的歷史,1995年在鄖陽區發現中國唯一一處白堊紀龍蛋共存的化石群,1989年、1990年發現于鄖陽區的距今100萬年的“鄖縣人”頭骨化石轟動古人類考古學界。中國現存唯一特殊政區志《鄖臺志》揭示十堰鄖陽明清時期曾經是...[詳細]
【人口狀況】2021年末,十堰市戶籍總人口為339.95萬人。 【行政區劃】十堰市轄張灣區、茅箭區、鄖陽區及丹江口市、鄖西縣、竹山縣、竹溪縣、房縣,下設13個街道辦事處、72個鎮、34個鄉、1786個村委會、174個居委會。 ? ? [詳細]
十堰市是全省少數民族散居地重要地區之一,有少數民族1.59萬人,45個少數民族成分,1個民族鄉,8個民族村,1所民族學校,1家民族特需商品定點生產企業。有少數民族流動人口近500人,其中新疆籍少數民族務工經商人員133人。 十堰市是世界著名道教圣地武當山所在地,全市佛教、道教、伊斯蘭教、天主教、基督教五大宗教俱全,信教群眾約1.3萬人,占全市總人口的0.4%。批準登記的合法宗教活動場所64處,其中佛教7處、道教13處、伊斯蘭教 14處、天主教7處、基督教23處。認定備案宗教教職人員342人,其中佛教20人、道教234人、伊斯蘭教11人、天主教8人、基督教69人;建立愛國宗教團體23個,其中市級6個、縣級17個。武當山道教源遠流長,自...[詳細]
十堰市地處秦巴山區東部、漢江中上游地區,與河南西部、陜西南部、重慶東部3省市邊境交界。東與湖北省襄陽市的???、谷城、老河口3縣(市)接壤,東北與河南省南陽市的淅川縣相連,北與陜西省商洛市的商南、山陽、鎮安3縣相接,西與陜西省安康市的白河、旬陽、平利、鎮坪4縣毗鄰,南與湖北省神農架和重慶市的巫溪縣交界。大巴山東段逶迤于南,秦嶺余脈屏障其北,漢江自西向東穿越全境。地跨北緯31°30′~33°16′,東經109°29′~111°16′,東西長約200千米,南北長約195.5千米。 十堰市山脈分屬3個系 :秦嶺山脈東段延伸到十堰北部,武當山位于十堰中部,大巴山的東段橫列于十堰西南部。這些山脈多由變質巖和石灰巖構成。特點是...[詳細]
十堰是中國古人類的發祥地之一。20 世紀 80 年代末,國家考古學者在鄖陽區青曲的曲遠河學堂梁子上發掘出距今100多萬年的古人類顱骨化石,被國際古人類學者認定為直立人,并命名為“鄖縣人”,填補亞洲古人類發展斷代的空白,證明十堰地域為古人類的起源地。 夏商時期,夏朝十堰地域分屬梁州和豫州。今鄖陽、鄖西、房縣、竹山、竹溪等地域屬梁州,丹江口屬豫州。商朝十堰是古代方國的領地,先后有庸、彭、微等封國和部落方國在此生存。庸國中心在今竹山上庸北壩地區,彭國中心在今房縣地域,微國中心在今張灣黃龍附近。 西周時期,十堰仍為古方國并存地。有庸、微、钖、麇、絞、均等國。庸國占竹山及陜西安康地區,微國在張灣黃龍...[詳細]
《十堰年鑒》每年出版一卷。本卷為總第27卷,文字資料時限為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,為增強資料的時效性、新聞性、完整性,部分資料時限適當上溯或下延。本卷設有35個欄目,依次為:特載、專輯、大事記、市情概覽、中國共產黨十堰市委員會、十堰市人民代表大會、十堰市人民政府、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十堰市委員會、十堰市紀律檢查委員會(監察委員會)、民主黨派、群眾團體、法治、軍事、經濟管理與監督、農業·農村、工業、東風公司十堰基地、城鄉建設與管理、商貿流通、對外貿易、金融、交通·郵政、信息業、區域協調發展、科學技術、教育、文化·旅游·體育、衛生健康、自然資源和規劃、生態環境建設、社會民生、人物、市轄縣市區、統計...[詳細]